治疗方法:
癫痫灶定位:患者均先后接受了16导24 小时 动态脑电图和64导24小时 视频脑电图(64VEEG)检查。
如检查期内未见明显癫痫灶,则延长检查时间,直至明确定位。以64VEEG电极在头皮位置为标志,确定癫痫灶范围。
低剂量放射治疗:根据上述对癫痫灶的定位,确定照射区域。采用放疗科立体定向适形光子刀系统,用WinMRT系统作TPS,85%~90%等剂量曲线包绕确定的照射区域,行2次治疗,每次Dt600cGy,总剂量Dtl200cGy。
放疗后继续服用原来抗癫痫药物1年以上。
放射外科治疗原发性癫痫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,但发展缓慢。近年来,由于放射工程学的发展和放射治疗仪器的迅速普及,国内已有多家单位开始尝试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,尤其适合治疗颞叶内侧型癫痫。
多数采用高剂量聚焦后对杏仁核、颞叶内侧等结构毁损,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。目前有取代开颅手术的趋势。对于非颞叶癫痫的毁损性放射治疗,也有单位开展,但受国内fMRI应用不够普及的制约,“功能区”顽固性癫痫的毁损性放射治疗仍存在很大风险。
立体定向适形光子刀系统是利用高能量的X线聚焦后产生的高能量,对所照射的区域起到治疗作用,其作用机制类似于X刀。由于其靶点外能量衰减迅速,对周围组织损伤小,安全性略优于X刀。
选择相对安全、治疗周期短的低剂量放射外科治疗对原发性癫痫患者较为合适。 现阶段对于低剂量放射治疗的放射剂量、放射时机尚无公认的标准。
选择非毁损性的小剂量、对癫痫灶进行区域照射的方式来治疗原发性癫痫,一方面可以达到治疗效果,同时还可以避免照射部位出现放射性坏死和白质脑病。
照射后所产生的癫痫抑制作用与脑内兴奋性氨基酸类递质—谷氨酸含量的变化有关,大脑皮层谷氨酸的合成和释放在脑组织受到照射后受到显著抑制。
上述变化出现的前提是神经细胞保持完整,因为如果神经细胞一旦破损,细胞内大量的兴奋性氨基酸类递质释放,反而会诱发癫痫发作。
因此,从理论上说,低剂量、非毁损性的照射后产生的变化更加有利于控制癫痫发作。
接受非毁损性低剂量、区域照射,部分患者经随访评价疗效满意,且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,说明该方法是安全、可行的。